清代金石大家陈介祺特展在京展出,包括毛公鼎拓轴

2017-07-02 11:12:50 来源:澎湃新闻 点击:
        6月29日,展览“天将金石付斯人——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”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。展览还系统梳理了陈介祺的收藏及著述简目、历代学者评价等,为参观者呈现其生平及学术成就。
 
展品
 
        此次展览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与潍坊市博物馆联合主办,包括潍坊市博物馆提供的藏品135件,分为三个单元:“富藏精鉴”、“翰墨遗珍”和“宗仰海内”。
 
        展厅中,“富藏精鉴”展出了陈介祺精妙绝伦的旧藏拓本,据中新社报道,其中《西周毛公鼎拓轴》《北魏正光六年(525)曹望憘造像拓轴》朱拓本及墨拓本、《汉代君车画像石朱拓横披》等均为首次亮相北京。“翰墨遗珍”中展出了陈介祺的篆、楷、行诸体书法力作,呈现其独领风骚的“金石书体”风采和深厚的传统书学功力,如《陈介祺行书轴》等;“宗仰海内”则展出陈介祺刊行的著作及传世函札、手稿等。
 
展品
 
        陈介祺(1813-1884),字寿卿,号簠斋,是清代最负盛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之一。他对中国现代考古学、历史学、古文字学、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均有贡献。他曾收藏毛公鼎、天亡簋、曾伯簠等珍贵文物,也有被视为瓦砾但极具文化价值的封泥、陶文。他的藏品总量超过两万件,并在富藏的基础上以拓本、考释、专著等形式发扬金石学,学术精神影响和促进了清末民国金石学的繁荣。
 
        陈介祺最著名的收藏品当属毛公鼎。该鼎于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,咸丰二年(1852年)由陈介祺收藏,宣统二年(1910年)由其孙陈陔售予直隶总督端方。后几经易手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,系该院镇馆之宝之一。鼎通高53.8厘米,口径47厘米,腹内壁铸铭文32行500字,为青铜器长铭之冠。
毛公鼎
 
        此外,展览还系统梳理了陈介祺的收藏及著述简目、历代学者评价等,为参观者呈现其生平及学术成就。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8月28日。

 
延伸阅读:
陈介祺的金石鉴藏
 
        陈介祺(1813-1884),字寿卿,号簠斋,山东潍县人。陈介祺幼承庭训,苦读于京师,23岁时考取举人,33岁中进士,仕为翰林院编修。咸丰四年,42岁的陈介祺乞假归故里潍县,从此不再出仕,偏居一隅,在“半生林下田间”中,专事于金石之学。
 
十钟山房藏钟拓片,陈介祺旧藏
 
陈介祺辑 十钟山房印举
 
        他是清代最负盛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之一。他是拓宽金石学领域的先驱,也是打开现代美术学、考古学、古文字学之门的先导者,《清史稿》誉其“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”。其中对于古玺印考藏、编订、流传,更在印学界享有盛誉。其书信、序、跋中,对印学亦多有精辟独到的见解,著有《传古别录》《簠斋吉金录》《簠斋金文考》《簠斋藏古目并题记》《封泥考略》《十钟山房印举》等。
 
陈介祺部分著作
 
陈介祺藏爵拓
 
        作为一个时期内金石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,陈介祺的交游几乎囊括了此间所有重要的金石学家,居京时交往最密切者为吴式芬、李璋煜、刘喜海、李佐贤、许瀚、翟云升、张廷济、徐同柏、何绍基、叶志诜等在金石学界有影响的人物。陈介祺与金石之友们主要是通过书翰往来,书札中包含了他的大部分金石学术思想,所论多源于实践,由感而发,精警博洽。
 
书法作品
书法作品
 
        陈介祺的主要藏品有商周青铜器、秦汉铜器及权量诏版、古玺印、封泥、陶器陶文、镜鉴、刻石、砖瓦、古钱币、泉范、碑帖、书画等。其中,重器如毛公鼎、大丰簋(天亡簋)、兮甲盘等;簠斋藏古陶器70余种、残陶文近5000片;簠斋藏镜200种;汉君车画像题字、曹望憘造像、王阿善造像等。其藏品除种类多、数量巨大,并有以下几个特点:其一,重三代秦汉之器;其二,重文字之器;其三,重精藏,陈氏的各藏品类别中都不乏国宝级之物;其四,注重考证记载藏品出土地点、时间、流传经过及形状、特点、尺寸等,并及时精拓,这正是后来考古学的基本规则。
 
陈介祺藏钱范拓片
 
陈介祺藏四器
 
陈介祺藏砖瓦拓片
 
陈介祺藏瓦当拓片
 
陈介祺旧藏青铜、古陶器全角拓八种
 
陈介祺旧藏十钟山房藏钟拓片
 
陈介祺旧藏陶器全角拓
 
        陈介祺对青铜器的研究与认识也是颇具前瞻性的,如其对青铜器造型、纹饰意蕴与功用多有说解、阐发,应该说是对古人作器认识上的一个进步,而现代学者才纷纷重视青铜器造型及纹样的研究。再如其能阐幽发微,敏锐地观察到青铜器铭文的不同特征和地域区别,提出了“金文分时代,又分王朝列国”这种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书体风格的差异现象,并且明确地指出“以王朝为佳”“惟楚书气胜于法”等,可谓洞见要害,开创了以国别研究古文字的先河。
 
《虢季子白盘》拓片
 
《毛公鼎》拓片
 
《大盂鼎》拓片局部
 
(摘编自陆明君著《崇古尚理 探赜灵明——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鉴藏与学术》)
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