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大山人这样临《半截碑》!

2017-05-27 11:28:00 来源:江苏书协 点击:

八大山人画像
 
 
       唐代集王羲之的字,除了怀仁集《圣教序》外,尚有大雅集《兴福寺碑》、玄序集《金刚经》,名气最大的当属《圣教序》。此外,还有像《周孝侯碑》《永仙观碑》《弘觉禅师碑》《鍪藏寺碑》《普觉国师碑》等集王字作品。《兴福寺碑》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,故俗称“半截碑”。
 
▼王羲之《兴福寺半截碑 》
 
 
        王羲之是晋人,集字是唐人所为,虽然从字形等方面来说,遵从了原作行迹,但气息必存在一定差异,沈曾植有言:“纯是唐法,与晋法无关。”但不管怎么说,通过《兴福寺碑》可以感受唐时所追慕的王羲之书体,足可宝之。
  
 
        据史料记载,八大山人所临《临河叙》留存原迹有11件,可见他对王羲之书法的研习是不遗余力的。
  
 
        八大山人书写此册,时在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其时八大山人73岁,已是人书俱老的年龄段,八大山人成熟期之书法面目显而易见。
  
▼八大山人临《兴福寺碑》
 
        八大山人最初学董其昌,遗世独立、戛戛独造的八大山人就是和柔秀飘逸的书风联系在一起的。当然,理解八大山人书风更应该考虑到人生际遇的因素,临摹八大书风,如果不了解其经历和心性,便会仅得皮相,有形无神。
  
 
        此件临作从总的基调来说,比较忠实于原范本。整体上圆转笔法较多,字形间架也没有完全离开范本而天马行空,若将字形逐一对照,笔法和体式上有很多接近之处,如开篇的“肇”字,紧接着“自、石、守”等字,笔势慢慢放开,个人笔法的特点逐渐流露出来,如第三列“师”,第六列“策”字,尽管笔法渐趋放浪,但前后风格统一。
  
 
        临作中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较少,字形内部变化较大,每个字都值得玩味,临作与原作若即若离,如倒数第四列“事”字与原帖几近逼肖。
  
 
        统而观之,可以想象出八大的临摹过程:开篇着意原本,逐渐放开,而后突然回到原帖,后又放开写去,如此反复,有古有我,耐人寻味。 
 
 
        应该看到,八大山人心性的叛逆是因为特殊的出身和经历,但其内心始终存有“正统”观念:一是个人身份;一是书法传承。书法上尊王、学王,笔下庄重之意自生。
 
 
        王羲之书风不激不厉,呈现中和之美,八大山人则偏激怪异,属奇险之美。由中和到奇险,才是正道,这就说明,练书法根基要正。根基不正,便会气息轻浮。八大山人奇在“形”,以篆写楷,气息醇古,所以不觉猥琐。
 

二维码